在韩国首尔一些地方,医疗美容机构鳞次栉比。经常可以看到有中国消费者带着行李箱在排队,等待一场改变容貌的 " 美丽冒险 "。
近年来,韩国医美机构通过在国内社交平台的 " 种草 " 营销,吸引大批中国求美者跨境消费。然而,光鲜宣传背后,因语言不通、价格不明、维权不畅,不少赴韩医美的消费者权益受损却投诉无门。
赴韩医美风愈刮愈烈
最近,29 岁的白领小曲选择和朋友赴韩国来一场 " 医美旅行 "。半年前,她被网络平台推介的韩国医美博主 " 种了草 "。小曲说:" 水光针品牌丽珠兰、美版超声刀、钛提升等项目国内做得不多,韩国的价格和技术更诱人。"
据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《2024 — 2030 年中国医美行业市场发展监测及投资潜力预测报告》显示,2022 年,中国医美项目渗透率仅为 4.5%,而日本为 11.3%、美国为 17.2%,韩国则高达 22%,中国有巨大的消费潜力。艾瑞咨询《2025 中国医美行业白皮书》的数据印证了这一事实,其数据显示中国医美市场规模已突破 4108 亿元,年复合增长率达 17.2%。
根据韩国保健产业振兴院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,2023 年上半年,外国消费者的医疗支出总额为 2500 亿韩元。其中,整形外科占比最高,达 793 亿韩元(约合人民币 4 亿元)。中国是韩国医美机构重点开拓的目标市场。
韩国医美机构为中国消费者精心打造了一系列配套服务。据了解,在医美机构云集的江南区设立了医疗旅游中心,与翻译机构、民宿合作,构建起涵盖咨询、翻译、住宿、医美服务的一站式服务体系。韩国医美机构还在中国社交媒体平台上利用 " 软广 " 宣传、发博好评赢返利等营销手段,加大宣传推广力度。另外,由于韩国医美针剂或设备品种多、上市快、价格低,赴韩签证容易、机票便宜等优势,吸引了大批中国消费者。一些赴韩医美的消费者称," 剪发 "" 化妆 "" 医美 " 是如今韩国旅游的 " 变美三件套 "。
光鲜背后暗藏消费陷阱和风险
——价格迷局:从 " 地板 " 到 " 天花板 "
小曲经过严格挑选,最终选定了一家医美机构。小曲原本是奔着该店公众号上不到 2000 元的 " 美版超声刀第二代 " 去的,不想到店后价格变成了 5000 多元。" 面诊师告诉我公众号上的价格是 100 发的费用,而一般人需要打到 300 发以上才有效果。" 小曲说。最后,在面诊师的介绍下,她选择了 400 发超声刀和丽珠兰等项目,共花费 1.2 万多元。
半月谈记者了解到,像这样的例子在韩国医美机构里并不罕见。由于跨境医疗面临语言不通、取证困难等诸多难题,大多数消费者只能吃哑巴亏,乖乖掏钱。
不仅如此,中韩之间存在的信息差,也让不少中国消费者成了 " 冤大头 "。许多消费者发现,在中国平台上看到的韩国医美推广价格,比当地贵出不少。长春市民小闫因工作原因经常往返韩国,她告诉记者,一些医美机构对韩国客人和中国客人给出的价格不同,一些中介地陪还会收取回扣。
一家名为 " 一站式韩国整形 " 的淘宝网店推出的 1000 元整形套餐,首付 400 元,包括接送机、翻译陪同、术后陪护等,手术费用另算。丁汀 摄
——安全黑洞:美丽背后暗藏风险
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单百卉说,医美本身存在风险,常见的玻尿酸填充、水光针、瘦脸针等项目,一旦操作不当,极有可能引发局部感染、肌肉僵硬等严重并发症。" 比较常见的是注射肉毒素等针剂类产品后面部出现肉芽肿,难以根治,会对患者的心理产生很大影响。" 单百卉表示,不少韩国医美机构推出 " 睡眠麻醉 " 服务,号称在睡眠中就可无痛变美,实际是通过静脉注射麻醉剂让顾客在全麻的情况下做项目,具有相当高的风险;有的宣传视频里称在韩国做吸脂丰胸手术后第二天就能去吃烤章鱼,这是绝对的虚假宣传,实际情况是疼得根本无法下床。
此外,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发布的关于韩国医美低价引流现象的警示称,韩国法律允许非整形外科专业医生操作部分医美项目,部分机构承诺的 " 专家主刀 " 与实际操作医生不符,手术风险不可控。部分韩国医美机构擅自将求美者术前术后照片用于商业宣传,甚至泄露护照信息、医疗记录等敏感数据,导致消费者面临骚扰、诈骗等衍生风险。
" 种草 " 容易 " 拔草 " 难
由于跨境医疗纠纷面临语言障碍、法律差异、证据缺失等问题,一旦遇到问题难以通过正规途径索赔。消费者维权无门,跨境医疗纠纷成 " 真空地带 "。长春市民小白称,自己和朋友在首尔清潭洞一家皮肤科机构做超声刀和丽珠兰项目,由于敷麻药时间过长,脸部严重过敏,找店家反馈得不到有效回复。医美行业从业者王瑶介绍,由于跨境就医的复杂性,消费者在海外就医过程中可能难以收集到完整的证据,如术前术后照片、手术记录、费用明细等,为维权带来了很大难度。
中国整形美容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,韩国机构通过 "7 天换脸套餐 " 等快餐式营销,误导公众忽视医美的医疗属性,加剧了社会对行业的信任危机,又因其低价竞争挤压了国内正规医美机构的生存空间。一些医美机构为应对客户流失被迫参与低价竞争,减少对技术升级、合规管理的投入,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。
中国整形美容协会表示,应严管互联网平台涉医美广告等,对涉及医美服务的内容应加强审核,并加大 " 跨境医疗维权难 "" 手术存在并发症风险 " 的风险提示力度,封禁无资质中介账号。同时加强宣传引导,维护求美者合法权益,保障中国消费者在境外的维权权利。
单百卉认为,应加强对跨境医疗美容风险隐患的宣传提醒,增强公众的辨识能力,警惕低价诱惑。同时,应加大科普宣传力度,引导树立理性认识和多元审美观,拒绝盲目跟风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,本文标题:《赴韩医美,真的“美”吗?》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